点击语音播放↓↓↓
60多年前的胶州路725号,曾是中国福利会第一儿童福利站(简称“第一儿童福利站”)所在地。时光荏苒、几多变迁,旧景无法追踪,却仿佛依然有书声朗朗一片。
▲中国福利会第一儿童福利站位置图
▲中国福利会第一儿童福利站儿童合影
,又陷入内战的离乱。目睹众多儿童在战乱和贫困中挣扎,缺衣少食,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在上海劳动人民居住比较集中的贫困地区创办儿童福利站、儿童剧团,开展救济和教育儿童工作。
1946年10月12日,中国福利会首先在沪西胶州路725号晋元小学内创办了儿童图书阅览室。1947年4月4日,在阅览室基础上成立第一儿童福利站。仅有两间简陋圆顶铁皮活动房子的第一儿童福利站,成为战乱中贫困儿童的“诺亚方舟”,庇护他们学习、成长。同年10月、11月,中国福利会又分别在沪东许昌路811号、虹口乍浦路245号建立了第二、第三儿童福利站。
第一儿童福利站第一任站长马崇儒,,他积极推行陶行知的“小先生”活动。除了在儿童福利站为贫苦失学儿童开设扫盲识字班,还在沪西工人区的一些街道开辟家庭、里弄、棚户识字班。第一儿童福利站周围的金科、晋元、华模、南屏中学品学兼优的学生都曾担任过“小先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失学儿童扫盲。。识字班教材是儿童福利站自编的《老少通》识字课本,既适合不同年龄的儿童,也可以供成人学习,内容包含语文、四则运算、珠算和记账等。至1949年5月,三所儿童福利站的小先生有170多名,开办识字班几百个,受教儿童达5000多名。
▲“小先生”在教儿童们唱歌
儿童福利站的保健室为母亲和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开展卫生常识教育。保健室义务人员还到里弄巡诊,为儿童免费注射预防针、种水痘。图书室则是孩子们最爱的地方。1948年,第一儿童福利站图书室已有图书6000册,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儿童图书馆之一。
儿童福利站还负责把中国福利会的募捐物资,救济发放给贫苦儿童及家庭。1948年春,新闸路金家巷发生大火,1800多居民无家可归。。第一儿童福利站立即向中华救济团申请到1.8万斤救济米。福利站组织“小先生”在3天之内完成金家巷灾民的访问、登记和发放救济米工作,缓解灾民的燃眉之急。
▲儿童福利院在向贫困儿童发米
1949年春,上海陷于极度混乱。出于人员安全考虑,儿童福利站暂停白天的活动。晚上,“小先生”们来到福利站制作欢迎标语,缝制彩带。当解放军进驻上海,儿童福利站的“小先生”是最早出现在街头的一支队伍,孩子们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迎接上海的解放。
1950年2月,三所儿童福利站分别改组为妇幼保健站、少年儿童文化站和少年儿童图书馆,儿童福利站的工作随之结束。
语音主播:钱隆
编辑:龚紫珺
图文来源:
热读:
▶太婆的压箱底,必有一件鸿翔
▶超实用!一定要教会爷爷奶奶使用这个平台!
▶小区、公园里最伤腰的一个健身器材,很多人竟然不知道!
▶【答题抽奖】有XXXXX位精致美食家在前方等你!
▶身份证、社保卡、护照……丢了怎么办?收藏起来,关键时刻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