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动在人血管里的红色粘稠状液体。其内包含着重要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所有的血细胞都在我们体内各司其职,共同建立一个平衡、和谐的血液内环境。
大家都知道血细胞是在骨髓内生成、成长、成熟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骨髓会生病,比如造血干细胞肿瘤性增生,在此病理基础上会有一系列的细胞尤其突出性的增生。
以红细胞增生为表现的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粒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叫慢性粒细胞性白血;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则表现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还有一种情况,骨髓不会增殖,反而会抑制,而抑制的最常见的原因是药物毒性。
我们今天要讲的病例是一个血液系统的疾病,是化疗药物毒性引起的骨髓抑制。
小文,16岁,在2020年的一个夏天,下课回家做作业的时候,突然出现发作性意识不清、抽搐、阵挛、强直,约持续数分钟后,症状逐渐改善。
小文的父母知道她生病了,紧急把她送到附近医院,急诊科里,小文的疾病被诊断为癫痫发作。因为是第一次发作癫痫,又没有明确的疾病病因,按照诊疗原则,小文没有加用抗癫痫药物。
回家后的小文如常的去上学、放学、做作业……2个月后小文又出现了新的症状,情绪容易波动,时不时的会哭泣、掉眼泪、害怕、恐惧,有一次还差点出现了意外。
这次小文被送到了神经内科病房,在做过腰穿,查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后,被诊断为NMDA受体抗体相关性脑炎。在应用了激素、人血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等各种治疗方法后,小文癫痫、精神异常、情绪障碍等症状逐渐好转。
在之后的复查中,小文脑炎的症状有所反复,考虑再三和权衡利弊后,小文加用了口服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
硫唑嘌呤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它可以抑制人类体内的炎症反应和无端被激活的免疫系统。这种药物被称为“激素替代药”或“免疫调节剂”。
因糖皮质激素是一种高效的免疫调节剂,但同时它也有包括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胃粘膜损害、痤疮、肥胖等在内的副作用。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可以替代激素,很多病人可以将激素维持在最低剂量,甚至有些患者在服用“激素替代药”后最终停用糖皮质激素。
我们的病人小文年龄较小,又生了一个免疫系统的疾病,激素不能长期应用,又需要免疫调节剂的长期使用。在诸多免疫抑制剂当中,权衡利弊,选择了硫唑嘌呤来作为其激素替代药物。
硫唑嘌呤最初用于器官移植抗排异药物,同样有副作用。而它最为严重的副作用――骨髓抑制。
小文在服用硫唑嘌呤20天后,逐渐出现了乏力、面色灰暗、食欲减退、发热等症状。复查血常规后,小文的父母亲吓了一跳。白细胞降低到正常的1/10,血红蛋白也降到了7.4G/L,血小板降至正常的1/4。
如果外周血细胞都降低,可想而知会有很多疾病发生,比如血红蛋白没有办法携带氧气;白细胞不能杀灭病原微生物;身体任意部位的出血,血小板也没有办法参与止血。
而所有的这些血细胞的减少,都是因为服用了硫唑嘌呤这个药。
小文被带到了我们医院,住进了病房。为了怕感染,我们给小文住进了单间隔离病房;为了怕她受到外伤后出血,严格控制小文外出,避免重体力的活动。
在应用了一系列升血细胞药物、控制感染、保守治疗两周后,小文的血细胞逐渐升到了正常。
那么硫唑嘌呤应该怎样服用?我们又该怎样避免出现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呢?
原来在硫唑嘌呤的代谢过程中,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 (TPMT)非常重要,它若缺乏,那么部分患者服用药物后会出现严重副作用。大概有10%的中国人TPMT的基因缺失或者异常,这类患者不能代谢硫唑嘌呤,服用后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所以,对于有条件的患者,用药前最好行血TPMT水平或TPMT基因型检测。
硫唑嘌呤是片剂、口服形式。当开始服用时,会有一些不适的反应,通常建议患者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推荐剂量为25MG,让病人有个适应的过程,然后逐渐增加剂量。在此同时,建议每周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若有副作用及时停止用药。
在查TPMT基因型、小剂量逐渐加用剂量、监测血细胞等措施下,可以大大避免硫唑嘌呤副作用的发生。
小文在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对于她来说,这次药物性骨髓抑制变相的给她的所有血液细胞,包括免疫细胞进行了一次“药物停摆”,这对她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说也算是因祸得福。也希望这次治疗之后,她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可以得到充分的治疗,不要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