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话长。88年我患心肌炎住军区总院内一科,同室还有两个病友,其中一个大家都叫他“王主任”。王主任当过军区总院的妇产科主任,离休后回山东老家安置,这次回老单位办安置有关事宜,顺带检查身体,治疗旧疾。王主任性情活跃,住院也不“安分”,除了检查治疗,就忙于向人讨要字画,凡会写能画的熟人来探望他,他必定不客气地索取字画,来者对他熟悉,一般有求必应。王主任从不评价字画的好坏,一槪收入囊中,并不惜花钱统统裱褙。所以,隔三差五,王主任总要去趟裱褙店,每次都拉上我同去。王主任带我去的地方在福州的南后街,这地方由“三坊”“七巷”组成,古时住的读书人、做官人比较多些,裱褙店自然就开了几家。王主任是这里的老顾客,几家裱褙店进出随便,讨价还价毫无顾忌,有时还和店家谈笑风生。跟王主任来了几回,我注意到有一家裱褙店王主任从不踏入一步。我问,为什么不进这家店门?王主任答,这家店铺叫“米家船”,福州最有名气的裱褙店,裱一副字画价钱比一般的要高得多,我的这些字画用不着拿进去裱。这下我明白,王主任对字画的好坏很有分寸,嘴上不说,心中有数。我又说,不裱,进去看看无伤大雅。王答,不进!今后弄到名人的名字名画再进不迟。我虽过店门而不入,却记住了福州有个裱褙名店“米家船”。
时隔二十多年。2012年春节前夕,母亲九十华诞,孩子们筹备庆祝,大哥安排我搞副寿联。我编好联,托朋友请了一位九十岁的老教师书写,上联:张筋骨寿登耄耋谱新岁,下联:舒神气福享期颐映晚云,横批写了两条:四代同堂、九十望百。我想把寿联裱一下,就找到了“米家船”。
南后街经二十年改造,现在叫“三坊七巷”,整条街古香古色,有模有样,福州味道浓重。我跨进“米家船”,见一位老者静坐在一副画前凝神,面色温和。问之,有裱字吗?老者微笑答曰,有。我自觉问得多余,赶紧拿出寿联摊在长桌上说,就裱这副对联。老者看过说,给老人家的?我答,是。老者夸奖,孩子孝顺。老者将头稍靠后看了一会儿说,“米家船”裱褙的价格比较高,花这么多钱裱这副联价值不太大,这个字像老人家写的,功力在,但手抖了。我说,祝寿花点钱没关系。老者戴上眼镜低下头看得更致细说,用的墨汁一般,即使裱过,时间长或遇湿重必会散荡开来,那就坏了品相,没有保存价值,你一定要裱我可以裱,但是话我讲在前面,你出了钱不能吃亏。我猛然觉得老者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不一般,精神的高尚完完全全护住了他身材的瘦弱。我信他的话,收好对联,离开“米家船”。当走到街的另一头,我发现还有一家裱褙店,闪过一个念头,把寿联拿给这家店铺裱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这家铺子的门面比“米家船”热闹得多,挂满了春联和字画,柜台上放着一大盒名片,名片上介绍:、书法家;店铺业务包括裱褙、写字、写对联、卖文房四宝等。我展开寿联问店家,能裱吗?店家不假思索,当然!这字写得好,一定要裱。我问,能保证质量吗?你放心,绝无问题。店家不容置疑。我问了价,只是“米家船”的一半。见这个情况,我把寿联交给这个店裱了,当场交了一半定金。十天后我取回寿联挂在妈妈家的厅堂里,看过去还可以。南方天气潮湿,福州也不例外,刚过一个春季,寿联果然出现了“米家船”老者说的问题,只好把它从墙上取了下来。还好,这副寿联完成了它的使命。
言归正传。我孙女出生,儿子给她取名:若菡。我和晓飞觉得这个名字不俗,很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们对孙女的期望,儿子说“君子若菡”吧。太好了!我和晓飞商量,请人题一副大字送给孙女。我们请会写字的朋友写了几幅,都不太满意。2013年五一节,我们和几个同学一道去范碧云同学家做客,她当福建省文联的党组书记,家里布置得文雅亮堂,我注意到墙上两块木牌上隽刻着一副联,字写得很优雅,是我喜欢的风格,正在欣赏,范同学告诉我这是她父亲写的,我称赞老人家写得一手好字。她说,我爸爸年龄大了,在家没事,有时写写字养神。我趁机说,方便的话,给我写几个字。范同学干脆,那有什么不可以!我说,是不是有点不客气。她说,同学还讲什么客气。我把“君子若菡”四个字留给了她,直觉告诉我这事办成了。转眼八个月过去,范同学那边没有消息传来,我和晓飞也不好问她,但我们都相信范同学办事靠谱,耐心等待。2014年春节前,晓飞在超市偶遇范同学,范同学说她父亲因身体的原因很长时间没写字了,答应的事没完成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她已让她弟弟来写,春节带回福州。范碧云的弟弟范迪安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最高级别美术殿堂的掌门人,大家出手写字,可遇不可求。晓飞高兴,连连叫好。她当即把好消息告诉我,我又打电话向范同学致谢。春节刚过,我们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迪安的字“君子若菡”。我决定上“米家船”裱褙。
送裱之前,我对字幅进行拍照,整体的,局部的,每个字,题款和印章都拍了下来。做这些小功课,为的是怕被人做赝品替换,听说现在做赝品操作很简单,手段很现代化,水平很高,以假乱真,不能不防啊!
“米家船”自有出处: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好乘船游览写生,由于水面多潮湿,每靠码头,都把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船头晾晒、展示,被美称作“米家书画满江滩”。同代大书法家黄庭坚题诗赠米芾:万里风帆水着天,麝煤鼠尾过年年。沧江尽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至清末,一个叫何振岱的文人将黄庭坚的诗缩写成“米家船”,作为福州南后街林金师裱褙店的店号,传用140年,成为今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次上“米家船”多少感到些清凉,墙上挂的字画少了,也没见到那位老者。我问,人在吗?有事吗?随声走出一个年轻后生。我直接表示,裱字。我逐渐展开字面,年轻人叫道,迪安的字!你知道迪安?你没看外面的牌匾,“米家船”店名就是他的手迹。我赶紧跑出去看,米家船三个字旁果然有迪安的落款。我笑自己老眼昏花,只看店名漏见题款者,自嘲地说,裱的正是地方。年轻后生也得意说,那是!谈妥价格和取画的时间,我问,这块匾的墨宝是怎么得到的?年轻人说,迪安来裱画,和我父亲攀谈一上午,留下了这三个字。原来年轻后生是“米家船”的后人。我掏钱给他,他说,等取画满意后再给,迪安这四个字现在挂到外面,几万块钱马上有人来抢,我还怕你不给钱?!听他这话,我像得了宝似的开心回家了。
提前一天,我打电话给“米家船”,听得出接电话的是那个年轻人。我问,可否取字。他说,这两天下雨湿度太大,有些工序不能做,要推两天,保证质量。我说,我可以等,你一定要保证质量。我即兴发挥又多说了一句,迪安馆长还在福州,听说他的字在“米家船”裱很高兴,交代裱好后一定拿给他看看。我自觉机敏,以为这么一说,“米家船”一不敢替换,二不敢马虎。等两天,我可以安心取画了。
幸亏取字路上,我打了个电话,不然要走错地方。年轻人这时才告诉我取字地点不在“三坊七巷”的店面,而在他的家,并提醒带上他写的领取条,到时候认纸条不认人。我心生疑问,取个字还搞得这么神秘。字总得拿回来。我按他的要求在万商俱乐部站下公交车,再拨通他的电话,他在电话里指点我直走弯走,七拐八拐,进了一个小区,3号楼101室门上显赫地挂着“米家船”的牌子。
我透过防盗门的空隙看见一老妇人站在门厅望着门口,像是在等我。我轻敲铁门问,是“米家船”吗?是的,进来吧,门没锁。里面应道。我进门与老妇人打个照面,她说,不用脱鞋。我说,他叫我到这取裱的字。她说,他告诉我了,他有事不在家。怪不得用电话指挥,还认纸条不认人,原来这么回事。我看老妇人一脸慈祥问道,你是?她答,做工的。我环顾了一下,这是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厅很宽敞,放着一张宽大的工作台,周围放立着好几幅正裱褙着的字画,一看就知道是裱褙工场。我好奇问,“米家船”就在家里干活?老妇人说,是啊。南后街改造前,店铺和家在一起,字画在店内裱褙、阴干,家人时刻都可以照看到,比较放心。如今,店面是租用的,字画放在里面不安全。先生交代,每一幅字画都是顾客的心肝宝贝,也是我们的宝贝,连睡觉时都要放在身边才安全。所以,把店面放在“三坊七巷”毕竟是发源地啊!工场就搬到家里,好在是家庭作坊,没有雇工。麻烦你到这儿取字了。我恍然大悟,你是先生夫人喽?老妇人恭谦地答,是的,我叫王淑珠。她拿出一张合影照给我看,照片上的先生正是“米家船”接待过我的那位老者。林夫人叹口气,先生去年突发心脏病走了。这个情况我送字那天就已察觉,只是不好问罢了。我说,你先生是好人,前年我见过他,他有手艺,又是正人君子。我把那次见面的情景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万没想到,林夫人听着听着,两行泪水落了下来,哽咽地说,他就是这样的人。我赶紧取出纸条递给她,她不验看就进里屋拿出一筒卷幅,在工作台上缓缓铺开,君子若菡,裱的太漂亮了。我眼睛为之一亮,惊呼,真好!太美了!“米家船”名不虚传!林夫人不为所动,平声静气地说,顾客满意是“米家船”的心愿。我突然想与林夫人攀讲攀讲,多了解一些“米家船”,林夫人并不推迟,娓娓道来:
“米家船”百年老店,四代传人。创建人林金师看好裱褙业,从福州西河搬到南后街,开起裱褙店,由于重质量重信誉,渐渐名声四起,在福州裱褙行当独占鳌头。第二代林细俤就没那么幸运了,历经两度劫难:,福州沦陷,“米家船”逃难至南平,国家蒙难,无字画可裱,只得停业;,掀起破“四旧”狂潮,“米家船”惨遭浩劫,,把字画全部搬到街上付之一炬,连家传的郑板桥竹画真迹也未幸免。“米家船”破产,林细俤痛心疾首,裱匠无奈运动凶。但是“米家船”“人在店在”的祖训犹在。“”结束,林细俤写信给儿子林文光,叫他回家传接振兴“米家船”。林文光是福州大学第二届毕业生,学的是工科,分配在上海工作,接到父亲来信,毅然决然调回福州,他在上海整整工作了十七年。林文光掌舵“米家船”,白天上班,晚上和家人一起裱褙字画,生意走向正轨。此时林细俤送儿子读大学的远见充分显露出来,林文光接受现代教育和上海工作经历使他有能力将中国文化传承与市场经济融合起来,让尘封已久的传统裱褙技艺枯木逢春,“米家船”东山再起。林文光如法炮制,膝下两女一男都是大学生,儿子林宇毕业后当了海关关员。当儿子知识和经历都丰满起来的时候,林文光发出了召唤,回来吧,担当起“米家船”的未来。一边是国家公务员,前途远大,一边是私家“雕虫小技”,前程难料,何去何从,林宇必须选择,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枚重码放进林宇心中的天枰上时,他不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懂得,他要担起的不仅仅是家族的未来,分量更重的是民族文化的未来。林文光看到“米家船”后继有人,无比高兴,他带着笑容走向天国。
说到自己,林夫人讲的简单:“米家船”是典型的家庭作坊,裱褙的每一道工序都由掌门人亲自操作,家人辅助,不雇工,不收徒。林夫人嫁到林家除做好家务外,就是帮助做好裱褙的活儿,公公掌门帮助公公,丈夫掌门帮助丈夫,儿子掌门帮助儿子,三朝元老啊!林夫人对“米家船”裱褙绝技掌握的程度可想而知,但她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嫁过来的女人,最重要的是守好妇道,一辈子当好贤妻良母,当好配角。她对自己的孩子们赞赏有加,特别对儿子辞去公职,担当起家族的重任十分欣慰,她要用自己的余生余力支持儿子开好“米家船”。
时间已晚,林夫人细心地将字幅卷起来,用红带捆好,特别说明用的背纸比较厚,卷的时候不要卷的太小,以免折皱。她又到屋里拿出一个写有“米家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轴筒,把卷好的字幅装进去说,这个筒是我送你的。我说,谢谢了。我把钱给林夫人,多给了几十元,声明是轴筒的钱。她不要,说,说好了筒是我送给你的。我说,这钱不多,是我对“米家船”的敬重和价值认可。听我这么一说,林夫人不再说什么了。送到门口,林夫人交代,见到迪安先生代向他问好,他是“米家船”的贵人。
回家路上,我心充满内疚。我发现自己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认识太浅薄了,只当作是一种形式,一种技艺,一种行当的传承,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其中文化内涵的传承,而文化内涵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道,主旋律。面对“米家船”这样的百年老店,之前我想的是拍照、做记号,还想出迪安馆长要看之类的戏言,生怕不出好活,谨防被赝品替换,简直是对“非遗”的亵渎。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惭愧,惭愧!
本文写于2012年